在先前的 CP 值影片提到「階級剝削」,這個詞彙跟「剝削階級」是不一樣的概念。後者談的是關於勞動者與資方之間的關係,而在這邊的「階級剝削」則是我大學時一位老師所提的另一個概念:「對富裕且龜毛的人們,大膽地收更多的錢」,這是銷售端訂價時的重要手法。
其實「階級剝削」有個經濟學上的相似觀念,就是「差別取價」。差別取價又稱價格歧視,英文為 Price discrimination。這種行為是針對不同客群,依照客戶的社會地位、財富地位、居住地區等不同分眾要素,來對不同客人擬出不同的訂價,是一種資訊不對稱下的個別訂價交易行為。
階級剝削就是援引類似的觀念,探討針對高消費客群收取更高費用的行為。舉例來說,若依照同樣的成本結構來看,iPhone 的售價理應不會高過四萬多元。但是蘋果知道願意買到高價 iPhone 11 Pro 的人,並不會在意那「區區」幾千塊,於是就可以把 iPhone 的價格訂得高高的,坐享全世界最高的智慧型手機毛利結構。
到底階級剝削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?廠商又如何利用階級剝削來拉高自己的毛利,並同時提高自己品牌的價值呢?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極為重要的訂價策略吧!https://youtu.be/yJot9sJvIDA
#經濟學 #經營學 #發大財